热门文章
热门视频
文史当前位置:首页 -> 文章中心 -> 文史 -> 正文
《乡愁•吃 》之三十六 吃马肉
作者:Public | 发布时间:2014-06-19 | 浏览:948次关闭此页

 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,有一种叫“别什巴尔马克”的肉汤面,即用大块的去骨马肉熬汤,然后在鲜美的汤中加入手擀面片制成。这种肉汤面的特点是肉块大、肉汤浓,几乎看不见面片。吃时,可根据个人的喜好,在汤中加上黑胡椒、自制的酸奶、磨成粉末的奶渣或是腌制的西红柿等。马肉是阿拉木图人最喜爱的肉类,最独特的食品是马肠,市场上可以当场灌制。把马肠洗净,将新鲜的马肉切成条,加上食盐、味精和捣碎的蒜泥,灌到肠里,最后用牙签把两头别上即成。买回家后,用文火煮上几个小时,便可食用了。


  据说西欧人过去不吃马肉,直到拿破仑率军东征后才发现了这一美食。20世纪70年代,每周都有满载马肉的专机从阿拉木图飞往巴黎。这些马肉被送到巴黎最上等的餐厅(见《环球》2002年第20期《体味阿拉木图》童师群文)。


  在我国谈食马肉是很伤感情的事,因为我们对马的感情太深了,我们在马身上也寄寓了太多的美好情感。


  其实,我国很早是吃马肉的,《三字经》上就说:“马牛羊,鸡犬豕。此六畜,人所饲。”并且将马列为“六膳”之首。但是,至少在公元4世纪的《齐民要术》的食谱里就消失了。从4世纪到18世纪的食谱菜单,传世的大约100多种,据说还没发现一道“马肉食谱”。


  1956年,陕西郿县出土一件西周时期的铜驹尊,铭文中记载了周王亲自参加繁殖马匹的“执驹”典礼。从半坡和河姆渡除出土有大量的猪、狗、羊、牛骨外,还发现有马骨。推算,我国养马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。


  春秋时期,我国对于马的繁殖、饲养和管理已有相当的经验。《诗经》中提到根据毛色来区别马的种类就有16种之多,成为后来相马术的前身。为了育肥牲畜,我国还发明了“去势”术。


  汉景帝在西北边境大兴养马场达36所,养马30万匹。汉武帝还鼓励民间养马,规定驯养一匹马可使3人不服兵役。当时一匹牡马的价格高达20万钱。


  为了改良马种,汉、唐都从西域输入大批优良马种,进行繁殖和杂交,以改良内地的马匹品种。经改良后的马,体质健壮,外形优美。这种杂交的技术成就和规模之大,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有的。利用杂交方法来创造新畜种,如骡子等,是我国古代家畜育种科学的重大成就之一。


  为什么马肉会从“六膳”之首后退,猪、羊、鸡逐渐当令呢?主要是因为交通和战争的需要,直到20世纪末,世界上不是还没有消失骑兵吗?


  为了扩充军备,我国一直是以银两、丝和茶叶向西域直至波斯易马。杜甫诗“胡马大宛名”中的胡马是用大价钱换来的,当然舍不得吃它了。《史记•封禅书》里讲了个故事:“文成食马肝死耳。”食马肝可以死人,马肉自然不能吃了。这其实是保护战马的一种宣传,阻止马肉入馔而已。


  《后汉书•马援传》中的“马革裹尸还”,马革就是马的皮,一般长1.8米至2米,裹六尺男儿足矣。那马肉呢?当然是战士的佳肴了。这种情况持续了2000多年。1947年将介石几十万大军围攻延安,毛主席率军转战黄河,全军都吃黑豆,毛主席就对周恩来和任弼时说:杀马,把老马、残马杀掉,一定要让战士吃个痛快!对,碗里有肉,刺刀上才带血!


  其实,马肉比之牛肉、羊肉各有千秋。牛肉里脊最受欢迎,马肉则以腿部肌肉为佳。马内脏是可以吃的,马肝决无毒,马肠之味比驴肠差,马的四胃口感也不如牛的好,但马肉有一种特殊的香味。桂林的马肉米粉就很有名气,用马骨汤做浇汤,上盖薄如纸的卤马肉四五片,外加生芫荽一小撮,又烫又香,冬天吃一碗就出汗。


  老人传说马肉味酸,猫肉也味酸,但广东的“清纯老猫公”就十分可口,关键是治理要得法。猫的耳朵里有一种分泌腺,气味极劣,吃猫肉时必须斩去猫头。马耳也如此,不能以马耳与肉同煮。马肉其实也适宜煎、炒、烧、煮、蒸、卤、拌等多种烹饪形式,做出适合各种口味的佳肴来。



有什么感想?说说吧
 
全部评论(0)
没有评论!
版权所有:零酷微梦  备案号:陕ICP备18001309号-1  技术支持:零酷科技
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