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文章
热门视频
文史当前位置:首页 -> 文章中心 -> 文史 -> 正文
如醪似醇读《洗澡》
作者:Public | 发布时间:2014-06-19 | 浏览:916次关闭此页

 钱钟书、杨绛伉俪以才华横溢而又超凡脱俗闻名于世。在小说创作中,他们也把才华揉进了夫妻情趣。


  《围城》中人物,苏文纨那把飞金扇上题着的一首小诗:“难道我监禁你?还是你霸占我?......”,就是出至杨绛手笔,难怪有着浓浓的秀女味。杨绛写小说,钱钟书也为书中人物拟作过数首旧体诗。杨绛为钱钟书的小说《围城》封面题字,钱钟书则为杨绛的小说《洗澡》封面题字。互为捉刀,端的是风流儒雅。读过钱钟书的小说《围城》,其后得到杨绛小说《洗澡》,就巴不得一口气读完。


  《洗澡》以新旧社会更替到1952年“三反”运动为背景,刻画的是一些知识分子“思想改选”中的群像。他们都来自另一个社会制度,或为投奔光明,或为生活计,汇集到文学研究社。作者让他们在这个不大的舞台上表演各自的人生。有的争名谋利,文人相轻;有的轻浮浅薄,自命清高;有的自我奋斗,孤芳自赏......这就自然同新制度的新要求有着一个或近或远的距离,因此,他们都要经历“炼狱”-----思想改选。


  小说《洗澡》就是反映这个说不清味道的过程。


  知识分子的这次思想改造,在看似与知识分子无关的反官僚主义、反贪污、反浪费,即“三反”运动中拉开了幕布。在这个思想改造中,最时髦、最通俗的比喻词是“脱裤子”、“割尾巴”。知识分子讲究文雅,不无调侃,乃谓之“洗澡”,其实,并不确切。“洗澡”是把窗帘拉起来,在一个封闭空间进行的自我“清洁运动”。“割尾巴”就不同了,一律要先当众脱掉裤子、脱光衣服以检查“尾巴”情况,然后才确定要不要割,怎么割。知识分子从来讲究衣着仪容的,让他们当众脱光衣服,就是要打掉他们的自尊心。没自尊心了,即使“尾巴”还有,也就翘不起来,或是不敢再翘了。


  小说真实地写出了这次“思想改造”过程中扭曲人性的“脱裤子”、“割尾巴”。“防人之心不可无”。谁都保持着警惕和警戒,一时间“人与人之间认识的都不认识了”,“和气的都不和气了”,“对谁都提防几分”,惶惶然不可终日。同时,为了早日跨过思想改造关,也就顾不得保护脸面了,狠狠地“把自己骂个狗血喷头”,自我矮化、自我丑化一番,如同演出一场场活报剧。


  没有经历那场“洗澡”的人们读来,自有隔世之感。然而,凡经历或了解其后一个接一个运动,知识分子被首当其冲成为改造对象的人,无不有切肤之感。


  钱钟书的《围城》写了过去那个社会的知识分子群象,杨绛小说《洗澡》,刻画了知识分子在新旧社会交替时刻的尴尬。无论从内容或是从艺术角度看,《围城》与《洗澡》可以称做姊妹篇。当然,《洗澡》多了一份女性的淡雅和娓婉。比如《洗澡》小说中的朱千里,他在“洗澡”过程中为了“追求效果”,渲染、调侃自己的“罪状”,让人忍俊不禁;许彦成与姚宓的一段婚外恋情,本来与传统道德不相谐调,读来却是雅而不俗。多彩的文笔把诸多个性鲜明、性格独特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,耀然于读者面前。


  《洗澡》没有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刺激的场景,看似平淡,但细细品尝,却如醪似醇,恰如一股清沏见底的山泉,静静地柔柔地潺潺流淌,给人丰富的遐想和深邃的思索。人们对于那场知识分子的“洗澡”运动,“洗”什么?怎么“洗”?“洗”得怎么样?是喜剧?是悲剧?是闹剧?细细咀嚼,良多体味。


  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草绳。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太多的“改造”,已经失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某些优秀传统。所幸的是,邓小平生前曾经一再指出,今后主要是“防左”的论述,对于知识分子来说,实在是解下了曾经令人生畏的精神枷锁。

有什么感想?说说吧
 
全部评论(0)
没有评论!
版权所有:零酷微梦  备案号:陕ICP备18001309号-1  技术支持:零酷科技
展开